设置21个登记点 231人成为“守门员” 人员出入需登记并测温
大栅栏实施社区24小时封闭式管理
在前门西大街登记点,工作人员手拿测温仪正在值守
231人组成值守力量、设置21个登记点、封闭辖区内的25个路口……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获悉,从2月14日开始,大栅栏地区实施社区24小时封闭式管理。
测温、询问、登记、检查出入证……在21个登记点,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着。登记点上,由社区工作者、机关干部、区支援干部、保安等人员组成的值守力量准时上岗,他们站在每个登记路口,对每名进出人员逐一进行核对登记,进出人员和车辆均需持证出入。由于“社区封闭式管理”刚开始,一些居民还不太了解,工作人员耐心地回答着居民的疑问,提醒注意事项。
为了提高登记点的工作效率,每个点位上都配有记录人员出入情况的登记表、即时测温使用的测温枪、用于广播的手持便携式喇叭、方便夜间值守的手电筒以及详细标注封闭和登记具体点位的示意图、登记事项提示牌,方便居民了解具体情况,提前安排出行路线。
对于实施“社区封闭式管理”,大部分居民表示理解。家住前门西河沿社区的贺恺告诉北青报记者,接到封闭式管理的通知后,他早早地办理了出入证。“虽然出入口少了,停车有一点不方便,但封闭式管理让大伙儿感觉更安全了。”
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针对大栅栏地区平房院、街巷较多,外来人员多的特点,为做好封闭式管理,街道针对哪些街巷进行封闭、哪些街巷设置登记点、具体管理流程、如何保障民生等问题前期进行深入调研,充分征求了居民、社区、单位、职能部门等各方意见,最终确定封闭式管理的具体方案,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点,实现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的最优化。
街道还通过宣传画、社区通、西城家园等多种宣传平台广而告之,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后阅读量达到2万余次,让居民熟知具体封闭区域、办理程序,避免让居民“措手不及”。在管理措施上,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具体流程,充分利用前期摸排的大数据做好出入证发放,用不同颜色区分人员类别,简化现场程序。
“我们对涉及居民生活的买菜、环卫、保洁等问题都做了提前准备,辖区内的便民菜店、超市完全能满足居民日常采购需求。”据介绍,在登记点和封闭点的设置上,也留出了消防通道和民生保障通道,最大限度减少封闭管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,保证地区安全无障碍。(记者 李天际 摄影/张圣慧)
相关
海淀:多部门开启“不见面”办公
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海淀区获悉,该区多个部门陆续启动“不见面”办公模式,最大程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。
2月15日,全新改版的“海淀区政务服务网”正式上线,办事群众只需点击两次,就能快速找到需要办理的事项,实现从“能办”到“好办”的转变。同时,海淀区部分街道也开展尝试,开通“免见面”邮箱,实现九大业务在线审核办理。
疫情发生以来,海淀区多个部门相继开展了“不见面”业务办理新模式。海淀区人事争议仲裁院就尝试了视频开庭、视频调解。仲裁员艾琦与双方当事人充分沟通,把过去线下“面对面”“背对背”的调解形式转为全程线上调解,通过线上出示证据、法律法规解答,逐步引导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,顺利达成调解协议,当事人隔空拱手言和。而在此之前,海淀区人事争议仲裁院还尝试微信开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。
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本月初启动“零见面”服务模式,办事群众利用“北京市企业登记e窗通平台”,可在线办理企业设立、变更、备案、注销、增减补换照等全部市场准入登记事项。借助区块链技术,率先实现了住所核验线上“秒批”。
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管理平台也启动了“居家”模式。通过线上服务方式为市民提供疫情防控政策资讯、疾病预防知识、居家生活指南、正能量文艺作品、在线教育资源、应急救助知识、在线心理咨询等,彰显海淀“城市温度”。